3年來,李忠偉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巴山蜀水間不停奔跑。一年近50個扶貧項目,他每個點都要跑到,有的還要跑很多次。
在民生工程中不斷規範行政行為,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,法治政府建設正不斷跨越“最後一公里”。從市政服務到住房改造,人民羣眾正在真切地感受到政府職能轉變帶來的獲得感。
2021-01
162021-01
162021-01
152021-01
152021-01
152021-01
152021-01
152021-01
15從1950年1月迄今,67年來,新華社四川分社湧現出眾多德才兼備的優秀新聞工作者,他們與人民同呼吸,與時代共進步,行在一線,紮根基層,傳播黨的主張,反映人民心聲,守望公平正義,記錄時代風雲,創作出大批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質的新聞名篇,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新華印記。
國社@四川“典藏”欄目將從中遴選聚焦四川的代表作,邀請對相關新聞事件及其作者有所瞭解的新華社老同志,或講述作品的採寫始末,或介紹報道的中觀背景,或從新聞業務探討、歷史價值評價等角度予以點評,供讀者管窺四川發展脈絡,新聞界後學領悟前輩們鐵肩擔道義、妙手著文章的家國情懷,同時藉此再挖掘、再發現新華社經典報道的當代價值,為四川當下及未來的發展提供決策參考,為國家遠景規劃提供地方研究範例,發揮新華社輿論工作重鎮、新華網媒體智庫的作用。
38年前四川邁出波瀾壯闊農村改革的這一步 是如何被一篇平實報道記錄的
中國改革開放之路始於農村,農村的改革始於四川和安徽。四川的特點是包產到組,安徽的特點是包產到户。關於四川包產到組的第一篇報道,是新華社1979年10月6日播發的記者彭自襄採寫的《廣漢縣實行包工到組,聯繫產量計算報酬——糧食和多種經營樣樣增產》一稿。